来源:北京商报 | 2022-01-21 08:25:54 |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当前我国出生人口持续走低,如何破解低生育率难题?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作出了回应。会上介绍,当前我国三孩政策稳步推进,各地各部门也积极行动,出台了各项生育支持措施,包括加强优生优育服务保障水平、积极推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从源头消除群众生育顾虑。国家卫健委表示,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将着眼于群众最期盼的生育养育教育等工作,推出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进一步推动三孩政策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多因素制约生育率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全国人口数据。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出生率为7.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人口增加48万。
“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首先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导致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年轻人婚育观念变化也是原因之一。杨金瑞介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突出。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同时,生育意愿持续走低,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2017年调查为1.76个,2019年调查为1.73个,2021年调查降到1.64个。
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95后”姑娘小詹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生育之后时间会被占用,也会面临很多要考虑的事情,如学区房、辅导班等。在心智和物质等各方面做好充足准备之前,不想生孩子。小詹的室友丹丹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怀孕和养育孩子的过程大概也很辛苦,要放弃自己的职业发展”。
而杨金瑞提到的导致出生人口下降的第三个原因,也是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顾虑。杨金瑞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年轻人生育顾虑。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不太衔接,托育等公共服务不太健全,让许多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犹豫不决、望而却步。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低生育率不仅是经济或社会问题,生育价值转变才具有根本性。因此,重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育文化应是当务之急,否则其他表面的措施都不可能根本扭转。这就要有体系化的生育友好制度、政策措施,建设生育友好社会,释放生育潜能,使想生、能够生的都能按其意愿实现生育。
将推系列配套支持措施
去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此后,国家和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发力生育养育教育,推进优化生育政策任务落实。
例如杨金瑞提到,为加强优生优育服务保障水平,有关部门印发了《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进一步巩固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深入实施妇幼健康保障工程,2021年支持427家县级妇幼保健院提升服务能力。财政部、税务总局等提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费用纳入个税专项扣除建议方案,医保局指导各地三孩生育政策费用和生育津贴待遇的给付工作,教育部推进“双减”工作。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行动。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25个省份完成条例修订。例如,江苏苏州市计划财政投入4亿元用于促进普惠托育发展,拓宽普惠托育的供给渠道,要优先支持社区,优先支持单位提供普惠托育优先支持幼儿园。此外,浙江也将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改革举措纳入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等。
杨金瑞表示,三孩生育政策实施时间还不长,配套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也在陆续出台中,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明显效果。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将着眼于群众最期盼的生育养育教育等工作,推出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央《决定》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资深人力资源服务专家汪张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调整人口政策,是面向未来的长期规划,不能用短期一两年的情况衡量它是否成功。人口出生率的提升需要重塑社会从婚恋到生育再到就业等方方面面的观念。往远处看,政策调整和配套性措施的逐渐跟进及叠加一定会产生综合效果,逐步释放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记者 杨月涵 实习记者 韦璐)
2022-01-20 20:27:17
2022-01-20 20:25:25
2022-01-20 20:23:10
2022-01-20 20:11:49
2022-01-20 20:09:32
2022-01-19 09:38:52
2022-01-19 09:36:26
2022-01-19 09:19:27
2022-01-19 09:04:53
2022-01-19 08:57:15
2022-01-19 08:54:06
2022-01-19 08:51:58
2022-01-19 08:49:27
2022-01-18 18:50:42
2022-01-18 18:50:21
2022-01-18 17:18:30
2022-01-18 17:12:09
2022-01-18 17:07:26
2022-01-18 17:06:19
2022-01-18 16:52:09
2022-01-18 16:48:18
2022-01-18 16:45:07
2022-01-18 16:39:49
2022-01-18 16:37:12
2022-01-18 16:36:26
2022-01-18 16:36:22
2022-01-18 16:36:15
2022-01-18 16:36:11
2022-01-18 16:35:36
2022-01-18 16:34:52
2022-01-18 16:33:38
2022-01-18 16:25:38
2022-01-18 16:20:44
2022-01-18 16:11:53
2022-01-18 15:51:56
2022-01-18 15:22:51
2022-01-18 15:20:42
2022-01-18 15:20:15
2022-01-18 15:20:10
2022-01-18 15:20:02
2022-01-18 13:55:08
2022-01-18 13:34:45
2022-01-18 10:58:55
2022-01-18 10:42:57
2022-01-18 10:30:11
2022-01-18 10:26:01
2022-01-18 10:20:55
2022-01-18 09:14:33
2022-01-18 09:04:30
2022-01-18 09:02:41
2022-01-18 08:59:12
2022-01-18 08:57:19
2022-01-18 08:51:49
2022-01-18 08:42:03
2022-01-18 08:35:43
2022-01-18 08:32:06
2022-01-17 18:40:48
2022-01-17 18:12:48
2022-01-17 16:51:59
2022-01-17 16:51:51
2022-01-17 16:46:32
2022-01-17 16:42:24
2022-01-17 16:40:16
2022-01-17 16:37:05
2022-01-17 16:21:54
2022-01-17 16:18:29
2022-01-17 16:12:34
2022-01-17 16:09:50
2022-01-17 16:07:04
2022-01-17 16:01:45
2022-01-17 15:59:13
2022-01-17 15:48:55
2022-01-17 15:48:26
2022-01-17 15:47:00
2022-01-17 15:46:11
2022-01-17 15:44:24
2022-01-17 15:44:08
2022-01-17 15:42:36
2022-01-17 15:10:00
2022-01-17 15:06:28
2022-01-17 15:03:48
2022-01-17 14:58:38
2022-01-17 13:31:33
2022-01-17 13:25:11
2022-01-17 13:23:26
2022-01-17 13:21:26
2022-01-17 13:19:07
2022-01-17 13:17:03
2022-01-17 10:31:40
2022-01-17 10:13:21
2022-01-17 10:08:39
2022-01-17 09:51:04
2022-01-17 09:15:39
2022-01-17 09:10:14
2022-01-17 09:07:17
2022-01-17 09:04:08
2022-01-17 08:58:58
2022-01-17 08:56:21
2022-01-17 08:54:39
2022-01-17 08:42:14
2022-01-17 08:39:49
2022-01-17 08:28:04
2022-01-17 08:24:07
2022-01-16 19:30:36
2022-01-16 12:27:49